
李贺《残丝曲》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
唐代:李贺
垂杨叶老莺哺儿,残丝欲断黄蜂归。
绿鬓年少金钗客,缥粉壶中沉琥珀。
花台欲暮春辞去,落花起作回风舞。
榆荚相催不知数,沈郎青钱夹城路。
《残丝曲》
垂杨的绿叶已老,莺鸟在哺育幼雏,柳絮不再吹绵,黄蜂儿已不见踪迹。
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,手执银壶,在琥珀美酒中沉溺。
花台已经向暮,芳春就要告辞,晚风吹起了落花,正在半空中飞舞。
夹城路结满榆荚,似在催游人归去,哦,夹城路,一条青钱铺就的路。
《残丝曲》注释
残丝:游丝也,虫类所吐之丝,飘浮空中。沈约诗:"春风起春树,游丝暧如网。
绿鬓:乌黑的头发。年少:少年。金钗客:指女郎。
缥粉:青白色。琥珀:松柏树脂的化石,色淡黄或红褐,此指琥珀色的酒。
沈郎:晋代沈充,《晋书·食货志》载吴兴沈充铸小钱,谓之“沈郎钱。
青钱:榆荚,色白,成串,形似钱。
夹城: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,中有路,很宽大,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、芙蓉园游览的通道。
《残丝曲》创作背景
李贺幼而能文,贞元末即已有名。当时结伴游春,乃是昌谷的旧俗。李贺见榆荚满路,落花回风,感时光易逝、春去难留,满怀愁思,颇有感触,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。此诗虽作于暮春,然此诗不若其后诗作情调之悲凉。
《残丝曲》赏析
首二句写暮春景象,诗语无片言只字言及暮春,远比明言还要强烈。四种物色的形象是那样鲜明、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,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。
因为四种物色形象是那样鲜明、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,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。可以看出:那育雏的春莺就栖止在浓枝密叶之中,那欲绝的游丝也正伴着黄蜂飘然飞去。动静相问,层次分明,交织成一幅浑融的'圆面,见出诗人运笔状物之妙。
次二句转入人事活动。两句诗只摆出青春少年,妙龄女子,青白色的酒壶中满盛着琥珀色美酒,不再说什么,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饮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眼前。至于那宴饮的具体情景,是否"宾既醉止,载号载ån,乱我 quadrangles,屡舞欺缴",都留给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加以补充。
艺术的启示力极强,含蓄而有余味。将这两句与首二句合观,宴饮乃发生在暮春背景之下,这不禁又发人深省。明媚春光,可谓良辰美景。男女游赏,可谓赏心乐事。面对暮春,他们是想用赏心乐事去冲淡良辰美景即将消歇的失落心境呢?还是惶恐于良辰美景的即将消歇,想更多享受一些赏心乐事呢?总之,两种情景的重合,使这两句诗从字面之外喷薄出一股珍时惜逝、汲汲不可终日的浓郁情思。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,而是产生于夹二句的情景配合,耐人品味,妙不可言。
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。简单一点说,这四句诗却让我感觉又一股珍时惜逝、汲汲不得而终的浓郁情思。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,而是产生于夹二句的情景配合,耐人品味,妙不可言。
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。这样一点简单的意思,用了四句诗,却不觉冗长,其中大有奥妙。花台花谢,虽是暮春,但因落花又要回旋飞舞,也让人联想到诗人在这看似静止的春日中,却在游春宴饮,或作词、或品茶,或是赏花,或与朋友交往。
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。这让我联想到李贺,虽是暮春,但他在宴饮中,也于闲适中游,于赏花中行游,更在与朋友交道之中。
李贺的诗作,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捕捉和对人物关系的深刻描绘,又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沉郁感慨。这些独特的写照,共同构成了李贺诗歌中的诗意魅力。
这首诗形象凸出,色彩鲜明,无论是垂杨春莺,残丝黄蜂,还是绿鬓金钗、落花青钱,无不、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们脑中。而其组章造意,含蓄奇掘,攫人思绪。这些都表现了李贺诗艺术的特色。
作者:李贺(约公元790年-约817年)





















对家乡的热爱的文
经典励志感悟句子
故乡的年味作文_
故乡的冬作文_故
简单的感悟人生句
写景故乡作文
五年级日记_五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