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苏轼《儋耳》阅读答案及赏析
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,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用到阅读答案,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。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《儋耳》阅读答案及赏析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儋耳
苏 轼
霹雳收威暮雨开,独凭栏槛倚崔嵬。
垂天雌霓②云端下,快意雄风海上来。
野老已歌丰岁语,除书③欲放逐臣回。
残年饱饭东坡老,一壑能专④万事灰.
1. 首句写电闪雷鸣收聚淫威、云消雨散的景象,依据本诗主旨,简要说明作者写景的作用。(5分)
2. 前两联和后两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?请简要分析。(6分)
- 前两联: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独自登高,凭栏远望的自然景象,而第三、四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。
- 后两联: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人民的繁荣与忧愁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新变化的感慨。
【解析】首句写的是雷雨后的黄昏,诗人独自高看山下。颔联写的是登高远望,正是诗人在自然景色中获得愉悦心情。颈联则回忆了过去的人们的生活状态,尾联则表达了对国家新变化的感慨。
1. ①前两联激动、兴奋(1分),作者用五彩缤纷的虹霓、使人快意的海风等美好景物表达喜悦的心情(2分)。
②后两联惋惜、惆怅(1分),作者用“野老”、“残年”、“东坡老”、“一壑能专”等词语,表达年迈体衰、万念俱灰的感慨。
【解析】第二联和第四联明显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分为两个层次,因此这两联是解答此题的依据。第二联的关键词是“雌霓”、“快意”,由此可答出①;第四联的关键词是“残年”、“东坡老”、“万事灰”,据此可答出②。
【赏析】《儋耳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。此诗首联写雷雨后的黄昏,诗人独自扶着崔嵬之山前的栏槛,远望海天一色的美景。颔联则借景抒情,描绘了一幅壮丽、繁荣的景象。颈联回忆了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,尾联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新变化的感慨。
苏轼贬谪儋耳,已是花甲老人。他渴望北还,但估计无望,于是买地筑屋,定居当地,并制棺修墓,打算终老海南。不料朝政突变,皇帝驾崩,新皇即位,大赦天下,苏轼奉诏回京。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,诗人悲喜交集,万千感慨涌聚诗中。
首句一语双关,写虽是雷雨后的黄昏,却又是国家政治生活拨云见日的生动写照。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,说明犹如雷霆暴雨般的险恶政局已结束,朝政发生了新的变化,自己时来运转,苦尽甘来,结束了漫长而艰苦的放逐生活。
第二句交代了观景的地点和诗人个人的情境,既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,又透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前三联则借景抒情,通过描绘虹霓、海风等优美的景象,抒发喜悦之情,并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新变化的感慨。
从第五句开始,诗人的感情急转直下。想到岁月不饶人,放逐的生活太长了,自己已像当地百姓融为一体,变成了“野老”,虽然朝廷又下了诏书,让苏轼这个放逐之臣回京,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,但令人惋惜的是,这次喜讯到来得太晚了,自己已是风烛残年,只剩下饱餐饭而已,能有作为的事情也就没那份了。
在蛮荒之地,能够占有一点山水就心满意足。这种情感的变化真实而自然,符合生活的情理,并且并不低沉压抑,丝毫不掩诗人寄情山水、荣辱皆忘的旷达胸襟。正是因为如此,苏轼的这幅诗,读者的心情自然与诗人的心情同步,同喜同悲,并为诗人豁达的气度感动不已,而折服。
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政治新变化的感慨和对放逐生活的无奈。苏轼虽然在朝政更新中有所建树,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。这种情感的变化真实自然,符合人性的本真,不带任何功利主义的痕迹,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、超然物外的风范。
这五联诗作,既展现了苏轼对国事的深刻思考,又透露出他沉着应变的精神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,情不自禁被苏轼的豁达和超然洒脱打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感恩父亲主题班会
春季作文400字(春
于赞美桃花的诗句
《呼风唤雨的世纪
写景作文700字:夜
感恩名言(感恩名言
杜甫描写春雨的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