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古风·郢客吟白雪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歌之一,此诗共八句四十字,化用战国时期宋玉《对楚王问》中的典故:“阳春白雪”与“下里巴人”,生发议论,感叹自己曲高和寡,才高不遇。
诗中“郢客”、“巴人”等词汇均指古代楚国歌曲,宋玉《对楚王问》中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‘下里’、‘巴人’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其为‘阳阿’、‘薤露’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‘阳春’、‘白雪’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征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
诗中“吞声”、“闭口不言”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叹息,而“凄然”、“空”字则勾勒出一种深沉的哀思。
在注释部分,李白通过对宋玉《对楚王问》典故的运用,深刻揭示了自己对国家与人群的关系的感慨。他用此诗表达了一种理想却现实的矛盾:心中的志向虽有远大,实则未能如愿;内心的哀叹虽深沉,却难以言尽。
翻译部分:“郢中之客唱了一曲《阳春》《白雪》,声贯日月,响飞青天。但是他只是徒劳而已,国中有谁来跟着传唱呢?他试唱了一曲《下里》《巴人》,国中唱和者却有数千人之多。他只有吞声不言,凄然叹息而已。
赏析部分:“李白的这首诗,全篇化用战国时宋玉《对楚王问》中的典故:‘阳春白雪’与‘下里巴人’。”这一句既是对古诗形式的运用,也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。诗句中“枯声”、“凄然”等意象,则直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叹息,而“空”字更是通过简短的句子勾勒出了一种深沉、空洞的哀思。
李白的语言风格既含蓄又奔放,这在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的诗歌既有浪漫主义的激情,也有历史厚重的深度,使得其作品在当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冲击力。无论是“郢客吟《白雪》”还是“巴人唱《下里》”,都在表达一种理想却难以实现的矛盾与哀叹。
整首诗中,“吞声”、“叹息”、“凄然”这些意象,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了一位深沉、悲凉的灵魂。它既不是简单的哀叹,也不是空洞的抒发,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,刻画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诗人形象。
对于李白这样的艺术家来说,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批判,更是对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。他的诗作中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思考,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沉思。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力,正是李白诗歌永恒魅力的源泉。
整首诗意境深远,语言优美,既展现了李白诗歌独特的艺术价值,又体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。通过对宋玉《对楚王问》典故与李白内心思考的巧妙结合,勾勒出了一幅生动而深邃的艺术图景。这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风诗,更是对生命、理想与现实永恒对话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