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教学设计三
教学目标
- 通过多形式分层朗读,把握文章内容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-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,背诵全文。
-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,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。
教学重点:
-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。
- 理解作者在文中的具体“闲适”与“穷困困”的哲理。
教学方法:
- 多层次分组讨论法
- 小组合作交流法
- 教师指导与学生互动法
**教学过程设计:
第一课:读通文稿,初识文章
(约15分钟)
(一)教师导语
师: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苏轼笔下的这篇精美的散文《记承天寺夜游》。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,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、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,面对逆境达观处世、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。(板书:欣赏月色,感悟人生)
(二)整体感知文稿
1. 齐读全文,指名背诵。
- 通过齐读和指名背诵,引导学生注意到文中的细节(如“见月色入户,便欣然起行”等)。
2. 分组朗读。
-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,根据自己的小组成员的分工,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或展示(小组成员可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应的任务)。
(三)互动探究:文中的“闲适”意象
1. 思考: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“闲适”?
- (指名回答:入夜即解衣欲睡,见月色入户,便欣然起行。)
-
**小组交流:用比喻的手法,把月光比作积水,把竹柏影倒影比作藻荇,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影的清丽淡雅,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。(写景句的赏析指导:换一换,赏修辞。)
-
**全班对话:同学们,你们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?如果老师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,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,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,而这篇课文当中的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,正可谓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)
(板书:空明澄澈,清丽淡雅;避世情怀,自放光芒。)
第二课:品读文意,感悟人生
(约20分钟)
(一)默读全文,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
1. 通过默读,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承天寺夜游,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(二)小组讨论:赏月的欣喜情,身上的闲适与超脱。
1. 引导思考:
- 作者为什么会将“闲人”称为“行人”?
- 自古以来,月亮,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,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。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,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,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,而这篇课文当中的“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,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”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,正可谓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”。
- 小组讨论:
-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。
(三)板书赏析:
1. 精选几篇经典的诗句或文言句子进行翻译与赏析,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以具体的事例展现抽象的人生哲理。
第三课:赏景抒情,深化理解
(约25分钟)
(一)教师示范:如何写读这篇文稿?
1. 通过教师的示范阅读,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方法。
2. 提炼出几个关键句子并进行赏析,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具体情境与情感联系。
(二)小组写作:
1. 任务分配:
-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分工,完成一篇围绕文中某个片段或主题的作文。例如:
a. 讨论月光如何象征作者的闲适与超脱;
b. 写一篇文章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人生观。
- 写作过程中的指导:
- 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,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。
(三)全班交流:
1. 分享环节:
- 可以进行班级作文征集或小组作品展示,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。
第四课:拓展与反思
(约10分钟)
(一)教师总结:
1.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,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?
2. 教师总结:“记承天寺夜游”不仅仅是一篇散文,更是一种生命态度的体现。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,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!
(二)板书设计:
1. 作者闲适与超脱的主题;
2. 文中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、“水中藻、荇交横”等修辞手法的运用;
3. “行人在庭院,却见天光万丈路”的开阔格局。
**板书设计: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
1. 作者闲适与超脱的主题:空明澄澈,清丽淡雅;避世情怀,自放光芒。
2. 文中修辞手法:
-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、“水中藻、荇交横”
3. 教师引导的板书内容:
通过以上教学设计,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《记承天寺夜游》,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