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根据您提供的教学设计内容,以下是整理后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:
教学计划
教学主题:《家》
(中班语文)
一、教学目标
- 使幼儿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画面,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在情感。
- 鼓励幼儿观察周围事物,并尝试想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。
- 掌握简单的押韵诗歌的句式结构,培养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
二、教学准备
- 教具:教师制作《家》诗歌的挂图(如蓝色大海、黑色云朵等),可使用图片或剪纸作品。
- 学具:水彩笔、油画棒、剪刀、浆糊等;活动材料:剪贴画集(如海、岛、山等)、自然景物卡片(如叶子、花朵、昆虫等)。
- 互动设备:黑板、投影仪,电脑自带图片软件,可制作《家》诗歌的挂图。
三、教学流程
- 导入环节
- 教师提问:你们都有家吗?喜欢自己的家吗?
-
引入主题:老师带来了好多迷路的小客人,它们想回家。你们愿意帮它们吗?(教师朗读《家》诗歌)
-
主体环节
(每个层次分开) -
第1层:理解诗歌的意义
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每段诗的意思,引导幼儿想象“家”的含义。- 比喻:“蓝色的大海”是珊瑚的家,“黑色的云朵”是大雨的家,“深深的地下”是石油的家,等。
-
第2层:观察并发现家
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自然景物(如树叶、花朵、昆虫),尝试描绘“家”的形象。- 例如:“美丽的树叶是小鸟的家;盛开的鲜花是蜜蜂的家。”
-
第3层:创编诗歌
教师引导幼儿模仿《家》诗歌,编出自己的“家”小诗。鼓励幼儿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出发,尝试创作。- 谁能告诉我,除了我们说的吗?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谁的家?
-
第4层:讨论与扩展
教师分享幼儿创编诗歌的成果,并引导幼儿观察别人的创意,激发发散思维。例如:“珊瑚、树叶、花朵……它们都是我的家。” -
结束环节
- 师幼接龙,将各自的诗句连起来,形成一首完整的“家”诗。
四、教学反思
-
活动效果
教学中,幼儿在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,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画面,激发对诗歌的兴趣。特别是通过剪贴画集的观察,幼儿从自然景物中发现家并尝试描绘,展现了良好的想象力。 -
教师角色
教师作为引导者,带领幼儿参与讨论,提供示范和指导。幼儿在互动中学习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 -
活动拓展
- 如果有时间,可以扩展到制作《家》挂图或剪贴画集,帮助幼儿将创意融入诗歌创作中。
以上为《家》一节的教学设计与反思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如需进一步调整,请随时告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