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余光中《乡愁》的教学思考
引言
余光中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和作家,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。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他创作的这首《乡愁》,本篇文章将围绕这首诗展开教学思考。
通过这节教学课,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,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、情感表达技巧以及语言的感染力。今天的教学目标是: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,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。
介绍诗作
余光中《乡愁》这首诗共四节,每节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整首诗通过对不同时间的视角,展现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。
分析诗歌结构
诗中的每一节都有其独特的节奏与语调特点。例如: - 第一节:时间顺序明显 - 第二节:叙事顺序较为直接 - 第三节:情感表达较为含蓄 - 第四节:语言凝练,情感层次分明
通过对比不同部分的节奏变化,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流动。
提出问题及修改建议
问题一: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,它们之间的顺序能更改吗? 改写后: “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”;“长大后,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”; “后来啊,乡愁是一体在坟墓外”,“而现在,乡愁是对祖国的统一渴望”。
问题二:第四节中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”,你觉得“浅浅”的用法是否恰当?请改为“深深的”? 修改后: 余光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岸同胞之间隔江而望、情不自禁的情感,通过四个具体的事物(邮票、船票、坟墓外的坟墓,以及海峡两岸的海峡),展现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。
问题三:原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含蓄,诗歌是否能够更形象地传递? 修改后: 余光中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乡愁的多重内涵——在城市化进程中,人们依然保持着与家乡人血脉相连的情谊;在民族分裂之际,我们依然抱有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。这种语言表现力不仅加深了情感的表达,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。
老师说课
余光中诗歌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“语感”教学理念。通过: - 美读感染法:以诗歌为媒介,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- 对比揣摩法:通过设定参照物,引导学生体味语言之美 - 语境创设法:根据教学需求,营造特定的言语情境 - 切己体验法: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韵味
今天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艺术价值,还培养了其语言能力、情感表达技巧以及感染力。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特色,既注重语言的技巧,又关注情感的传达,最终达到了“语感”的教学目标。
通过以上的改写思考和教学分析,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,感受到语言的魅力,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与情感表达技巧,为后续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