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改写一:未选择的路,1
习题:未选择的路
第4课《未选择的路》习题
读诗,回答问题。
未选择的路——弗罗斯特
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,
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,
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,
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,
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。
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,。
它荒草萋萋,十分幽寂,
显得更诱人,更美丽;
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,
却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。
尽管那天清晨落叶满地,
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。
啊,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!
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,
恐怕我难以再回返。
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,
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:
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——
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,
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。
1.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、二节中两个加点的词。
(1)涉足: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。
(2)萋萋: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。
2.用“/”在诗句中标出第三、四节诗的节奏。
3.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,而是指。
4.树林里分出两条路,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,是因为这条路。
5.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:()
A.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,看得出来,诗人是位好于探索、勇于探索的智者。
B.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,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,只是“不能同时去涉足”,让他“久久仁立”,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,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会。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。
C.诗人依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,但他并不因为不能行走另一条路而后悔自责。他领悟到这是人生的必然性,甚至是某种不可摆脱的“局限性,因此只能以从容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它。
D.诗人告诉我们,他要从荒芜的土地上踏出一条路来,他坚信: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便成了路。
改写二:未选择的路,2
p1:习题:未选择的路
p2:第4课《未选择的路》习题
p3:读诗,回答问题。
p4:未选择的路——弗罗斯特
p5: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,
p10:>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,。
p11:> 它荒草萋萋,十分幽寂,
p12:>显得更诱人,更美丽;
p13:>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,
p15:尽管那天清晨落叶满地,
p17:> 恶然不得,
p18:> 或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,
p20: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——
p23:> 于是有了选择的契机。
p24: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: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