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诗词里动词的妙用
古诗词中,动词的运用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内涵。在《古诗语》中,武松在虎遇时的行为,不仅展现了其惊险谨慎的性格,更通过动作传达了一种威严和威慑力。 flash 在青石旁,这只大虫又饥又渴,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,望上一扑,从半空中蹿下来。 随着武松的酒发冷,他只顾着闪开:闪在青石边、闪在大虫背后、闪在一边、一闪、又一闪这里,一个接一个的闪字,乍看起来,像是轻描淡写,又是重复雷同,其实,足见作者的功力。它显示了作者在捕捉人物动作、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。 一是表现了动作的准确。武松在遭到突然袭击、毫无防备的情况下,闪既是本能的反应,又是防御的手段。二是体现形象的鲜明。闪这个动作,具有突发性,用在这里,很能暴露人物的机警敏捷。三是闪指主动地躲过,如果换用躲字,则会显得很被动。
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。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,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。这些动词,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。请看:武松进店喝酒时,是把哨棒靠在一边;喝完酒是提着哨棒离开酒店;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是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;读了榜文后,把哨棒插在腰间;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武松面前时,他便把哨棒拿在手里;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,双手抡起哨棒,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;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,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,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。靠、提、拖、插、拿、抡、劈、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、倔强、无畏的性格特点。
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、一掀、一剪之后,便立即转守为攻。在文中,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: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,按下地去,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,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,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。就这样,作者用揪、按、踢、提、打等动词,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,神采飞动,跃然纸上。
再看,经过一场恶斗,打死了老虎之后,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。于是,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,随后,便一步步挨下冈来。这么一个挨字,可以说无法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更好的动词代替了。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,手脚酥软、精疲力尽的状态。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,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,他疲劳了,困倦了,这是很自然的现象。这样的描写,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,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、丰满、逼真、可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