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是一首宋词《水调歌头·多景楼》,由辛弃疾与杨炎正两位词人合作创作。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大致赏析:
-
秋意浓烈,登楼而行
上片以深秋为背景,描绘了秋意萧瑟、江上空阔的景象,以及作者在登多景楼后的豪情壮志。通过“寒眼乱空阔”和“应答鱼龙悲啸”的描写,词人巧妙地将秋天与国事联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愁绪难平的氛围。 -
寒眼中的秋意
词中,“寒眼乱空阔”一句中,“寒”字并不是指眼睛被冷风吹得发涩或疲劳,而是形容秋天的景色与冷风相结合,形成了一种“空阔”的感觉。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,为词作奠定了艺术的基础。 -
江河奔涌,壮丽景象
词下片进一步以“风露巧欺客,分冷入衣裘”来表现秋意侵袭的情景。这里的“风露”与“风”相比,更具有流动感和动感,而“应答鱼龙悲啸”则描绘出江河的壮丽景象,展现了词人对国家情怀的深刻体会。 -
愁绪难平,隐士之行
下片以“忽醒然,成感慨,望神州”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无奈与忧郁。尽管词作充满了悲愤,却也透露出一种隐士之行的愿望,即在暮年时分放下功名利禄,追求隐逸的生活。 -
沙鸥相陪,隐居思考
最后一句“都把平生意气,只做如今憔悴,岁晚若为谋”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未来的迷茫。通过对沙鸥的陪伴,作者似乎找到了一种隐生活的余地,即使是在暮年依然可以继续前行。
总的来说,这首词以秋意浓烈、国事难平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精炼的语言,表达了词人在报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无奈。同时,也展现了词人对国家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豪情壮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