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诗赏析的表现手法
1、对比(对照)
钱起《暮春归故山草堂》:“谷口春残黄鸟稀,辛夷花尽杏花飞。”此诗通过"春残"、"鸟稀"、"花尽"等意象对比,突出"幽竹"的高尚精神。
刘禹锡《乌衣巷》:“东床卷席罢,护落将行去。”此诗通过实写与想写交替结合,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。
张继《枫桥夜泊》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”此诗通过对比的明暗、冷暖相间,展现景色的变化之美。
2、虚实结合(联想和想象)
王昌龄《送魏二》:“醉别江楼橘柚香,江风引雨入舟凉。”此诗通过"橘柚香"与"雨入舟凉"的对比,突出作者's孤寂。
李贺《将发》: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此诗通过"王谢堂前"与"飞入寻常百姓家"的对比,抒发作者的感慨。
3、正意反说(反语)
宋之问《渡汉江》:“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”此诗通过反字来加强画面感。
陆游《秋思》:“日长似岁闲方觉,事大如天醉亦休。”此诗通过倒装手法抒发作者的愁苦。
岑参《寄左省杜拾遗》:“圣朝无阙事,自觉谏书稀。”此诗通过反问强化表达的简洁性。
4、反衬(有时与“以乐景写哀情”的手法共用)
沈佺期《独不见》:“卢家少妇郁金堂,海燕双栖玳瑁梁。”此诗通过海燕的双栖来反衬少妇的孤独。
贾至《春思》:“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”此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无奈。
5、反复
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己卯儋耳春词》:“春牛春杖,无限春风来海上。便丐春工,染得桃红似肉红。”此诗通过"春牛春杖"与"春工染得"的反复描写,展现了山的高险。
6、夸张
王维《终南山》:“太乙近天都,连山接海隅。”此诗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渲染山的高远气氛。
李白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:“云间连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”此诗通过对"云间连下榻"和"天上接行杯"的夸张写法,表达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景。
7、互文
王昌龄《出塞》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。”此诗运用互文手法,使诗句语言更工整,结构也更工整。
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此诗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愁苦。
8、烘托、渲染(有时用“侧面描写”)
贾岛《暮过山村》:“数里闻寒水,山家少四邻。”此诗从听觉上烘托出寒冷氛围,从视觉上描绘山的稀少.
孟浩然《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》:“夕阳度西岭,群为客户-interest。”此诗以听觉写景,以视觉写静景,动静结合。
当然,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,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,如比兴、象征、对偶、叠字叠词叠句等也没有涉及。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.
此外,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,鉴赏时要全面分析,如王冕《白梅》“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尘”,有衬托,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;有对比,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