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对今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
教案设计
设计说明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指出:在语文学习中,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,汲取民族文化智慧。由此,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,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,使学生初步了解“对子”这一传统文化,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。教学中,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,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,以识字为主线,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,并采用字歌识字、字谜识字、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,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。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。
课前准备
1.生字卡片,制作多媒体课件。(教师)
2.预习生字,做字卡。(学生)
课时安排
1课时
教学过程
一、活动导入,认识“古对今”
1.互动活动一:同学们,你们玩过“相反动作对对碰”吗?如果老师说举起右手,你们就举起左手。我说什么,你们就跟我做相反的动作,明白吗?
2.互动活动二:同学们反应快,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“相反词语对对碰”,你们会吗?比如我说左,你对右。(上——下)(大——小)(天——地)(古——今)
3.教师板书“古”和“今”,引言:你能用这两个字组词吗?(古代,今天)“古代”就是古时候,“今天”就是现在。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?(意思相对)古人把这样的词写成了对子。(板书“对”)
4.齐读课题,学习“古”字。
(1)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?(猜字谜:十张口。(教师))
(2)描红写字。(注意:上半部第一横要写长些;下半部的“口”字要想写得好,上面大来下面小。)
设计意图: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,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,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。两个游戏的设计都围绕着教学目标——“了解几对意思相对或相对的词”进行,让孩子在游戏的“趣味”中慢慢走近学习目标,达到“课伊始,趣已生”的效果。
二、初读课文,认识生字
1.引问:你发现了什么?(每句话里都有个“对”字。)
2.学生尝试读韵文,用横线画出“对”字前后的词语,读一读,认一认,不认识的可以借助拼音,也可以请老师和同学帮忙。
3.汇报找到了哪些相对的词语。(1)课件出示课文中相对的词语:古和今,圆和方,严寒和酷暑,春暖和秋凉,晨和暮,雪和霜,和风和细雨,朝霞和夕阳,桃和李,杨和柳,莺歌和燕舞,鸟语和花香。(指名领读、开火车认读、男生齐读、女生齐读、全班齐读。)
(2)你能找到这些相对的词语中的生字宝宝吗?请你动手圈画,正确读出字音。(教师相机指导.)
设计意图:汉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,本课是由“对子”组成的课文,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风采。教学中,先让学生发现每行每句的特点,依据“对”字找到每组相对词语,这一做法紧紧抓住了文本的精髓,为接下来的识字活动提供条件,创建平台。
三、利用字卡,认读生字
1.学生汇报课文中会认的字,教师相机贴字卡并注意将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。(1)左右结构的字:酷、凉、细、朝、杨。(2)上下结构的字:寒、暑、晨、霞。
(3)全包围结构的字:圆。(迈步游戏:学生举字卡,同桌互读互考。如果同桌读错了,你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。)
4.开火车轮读字卡,有错及时纠正。注意“暑、晨、朝”是翘舌音;“凉、霞”是三拼音节。(1)p.27:(上)换一换方法:“惊”字左边换成两点水旁就是“凉”。“冰”、“冷”、“冻”等。(2)(下)多音字,还念cháo。
(3)(全包围结构的字:圆。(迈步游戏:学生举字卡,同桌互读互考。如果同桌读错了,你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。)
4.自主识字:这么多的生字宝宝,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?先来分分类吧!
(1)(左右结构的字:酷、凉、细、朝、杨。(2)上下结构的字:寒、暑、晨、霞。(3)全包围结构的字:圆。
(4)(独体字:严、夕。猜字谜:严(严),夕(夕)。严:①加一加:酉+告=酷。(酷暑、酷爱、冷酷);②换一换:“厂”字部首换成“木”念“严”。(严话)
严:像严冬的严冬,像严阳的严阳。严,是寒冷的意思。“严”字的音也叫严。严:1. ① 三声的字,例如“严、严、严”,发音为“严”(严格的意思)。2. ② 这个字的三点一旁换成两点水,也就是“厂”。比如,“厂”是表示寒冷的意思。“厂”、“厂”、“厂”。)(朝:① 医学用法,字歌:十日十月。(朝阳、朝霞);
② 多音字“朝”的别称是cháo。朝读:朝、朝、朝。(朝)
③ 形声字识字法:朝头的部首,即木字旁表示和树木有关,如“朝”。“朝”、“朝”、“朝”。
(2)(左右结构的字:暑、晨、凉。
设计意图:低年级识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复现,根据儿童“先快后慢”的“遗忘规律”,当堂抓好多种形式复现和认字显得尤为重要。分类玩字词卡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从而师生交流,以促进学生掌握生字。同时,每个生字前后交替训练,有助于巩固记忆。
四、书写汉字,总结全文
1.写字表中“李”、“香”两个字我们应该注意哪笔?(捺要写舒展)
2.语:注意左小右大。(对子歌)
3.播放欣赏对子歌歌曲。(这篇韵文其实是我国古代对子歌的一小部分,我们可以再搜集一些有关对子歌的其他内容,积累和背诵。)
设计意图: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,教学写字,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写字能力。同时,完成学习任务后,以一首优美的《对子歌》收尾,给整节课画上句号,同时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。